北京中医药大学

热搜关键字: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语2020届本地化方向毕业生情况分析及人才培养反思

[复制链接]

44

主题

65

帖子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10: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上个月我写了篇小文谈谈“本地化”人才培养,是我对本地化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但究竟人才培养的怎么样,还得看学生出口。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的毕业生没办法在校举行毕业典礼,我也没办法像去年那样和他们坐下来聊聊专业发展和他们的现状,所以昨天我们开了一次线上的毕业生欢送会,听了本科毕业班和研究生毕业班的同学讲了讲他们的现状和对专业发展的建议。

毕业生背景

今年北语高翻迎来了第二届本地化方向的毕业生,分别是2020届的翻译(本地化方向)本科毕业生,共18人;2020届的英语笔译(本地化管理方向)专业硕士毕业生,共8人。毕业生的大致情况截至目前是:

本科生:

国内读研3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笔译)、北京语言大学(本地化管理)、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笔译)

国(境)外读研8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数字文化社会)、香港浸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伦敦大学国王学院(TESOL)、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翻译与本地化管理)、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爱丁堡大学(TESOL)、利兹大学(应用翻译研究)、南安普顿大学(人工智能)

国内工作7人:莱博智(本地化工程师)、探探(国际化产品运营)、心田花开(培训)、自由职业(4人)

研究生:

明天动力(海外市场移动支付产品助理)、如文思(项目协调)、自由职业(游戏本地化、技术写作)、国际期刊编辑、苏州教师编、网易有道(翻译项目经理)

分析

一、毕业去向分析

总的来说,今年的毕业生毕业去向广泛
本科生还是以国内读研和出国(境)读研为主,国内读研的同学还是学翻译,出国(境)读研的同学方向很多:翻译、本地化和项目管理、传媒、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的同学有做本地化工程、产品运营、教育培训、自由职业的。
研究生的同学有做产品的、项目协调、项目管理、教师、编辑、游戏本地化的。

二、疫情是否影响了学生去向?

疫情确实对很多同学出国、考研、就业带去了负面影响。比如,今年原本会有两位同学去蒙特雷,但是其中一位同学考虑到那边线上教学的情况,决定现在国内工作;有同学已经拿到了Offer,但是企业受到疫情影响没有了headcount;由于国外疫情防控前景还不明朗,今年原本要去都柏林城市大学参加1+1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的三位同学也准备休学一年,计划前往英国读书的同学也准备gap一年。

但整体看来:
工作:

这个方向的同学找工作还是相对容易的,这主要体现在现在许多互联网公司开拓海外业务需要有语言背景的人才加入,如果这个人才又有技术思维、项目管理思维、产品思维、问题解决意识等,那么还是容易在互联网公司找到适宜岗位的。本地化企业提供的岗位也有很多,如果学生能够接受地理位置和薪酬,去本地化行业的路子还是很宽的。现在已经有同学在本科期间和研究生期间做自由译者,收入虽不稳定,但只要水平够,兼职机会依然很多。

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在求职时发现本地化公司的项目管理岗位薪资待遇不高,在8k左右,所以个别同学拿到了offer没有去。在面对互联网公司的薪酬待遇和稳定的事业编制时,同学们大多选择后者。今年的毕业生都是女生,大家除了考虑薪资,还要考虑离家位置和稳定性,所以受到薪资水平影响,本地化项目经理并不是今年大多数人的理想职位选择,这个对于我们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有重要启示。

考研考博:

这个方向的本科生在国内考研时优势不大,同学们的应试能力不强,今年考我自己研究生的同学都落马了,本地化方向的同学毕竟大学一半的时间在学技术,所以翻译专业硕士的考研很不适合他们。

至于研究生考博的情况,今年依然是没有研究生读博,大家还是以就业为主要方向。

出国(境):

今年这个方向的本科生出国申请专业成效显著,我猜是同学们在本科期间做的项目较多、实习经验相对较多,跨专业背景给对方印象深刻,但具体原因还要深入分析。我给本专业同学的建议是:毕业后优先选择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考虑出国读一年的研究生再回国。国内读研一般是2-3年,考研阶段付出多,读书期间翻译水平提升不明显,纯笔译专业就业路子并不太好,两年的专业学习容易限制发展方向。所以可以先工作,然后再申请国外一年的硕士,努力申请世界排名靠前的学校,学成后享受归国留学待遇,可以回国后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再次进行职业选择。出国的弊端主要还是费用,在美国和英国,至少要准备30万以上的人民币,在爱尔兰得20万以上,在西班牙得10万以上。但从长远考虑出国读研的优势还是高于国内读研。

三、一些反思

今年的这批是我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第二届毕业生,经过五年的发展:
1. 游戏本地化成为热门选择
我们和本地化企业的沟通越来越密切,研究生在实习期间基本上大部分会前往本地化公司实习,本科生大部分选择去互联网公司实习(参见:北语高翻本地化方向学生实习情况总结),仅有个别本科学生会选择去做本地化工程,反而更多的同学愿意做游戏本地化。

这个在北语高翻已经形成了一个潮流,一方面已经有毕业生成立了游戏本地化公司,另一方面兼职做游戏本地化的同学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的毕业生基本上在游戏本地化翻译、游戏本地化项目管理和游戏本地化销售这三方面都有人在做,在校生中愿意投身游戏本地化的学生也逐年增加(不仅仅是学本地化的学生,还有很多英语翻译和汉英法方向的学生),游戏本地化的回报也不错。

但其实我们并没有游戏本地化的师资,学生全靠校友企业和合作伙伴的兼职项目来培养,比如暴雪的讲座激发了一批学生投身游戏本地化;译禾、琅科这些初创企业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项目,我们的学生甚至已经成为了合伙人;Keywords、莱博智、创凌等知名的本地化公司给学生也提供了许多游戏本地化项目。

不过,即便如此,从本科人才培养的角度,游戏本地化还不适合大面积铺开,这种企业支持下的课外游戏本地化人才孵化还是较为可行的。我们在人才培养环节上,可以在翻译与本地化实践这种课程中引入游戏本地化案例,请游戏本地化企业进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兼职机会。

2.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教学弱化
现在许多学校的翻译专业的技术类课程主要就是计算机辅助翻译,以学习各种软件的操作为主。由于本地化方向的同学学了编程的课程,整体上的信息素养已经比较高,一些工具的操作已经不必在课上学习,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在翻译和本地化实践中应用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现有工具无法满足需求,那么就自主设计开发工具来解决问题。

以后的趋势将是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完成设置成线上自主学习课程,对于本地化方向本科生来说,强调工具原理的教学,通过开发简易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微观上认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对于本地化方向研究生而言,强调从项目管理角度在不同环节使用不同类型的工具,在宏观上认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由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类型繁多,针对不同学生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与翻译教学、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相结合,还应当进一步思考。
3. 面向甲方岗位的本地化业务学习需求强烈

对于本地化管理方向研究生而言,从入学开始,我就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技术知识和互联网产品思维引导,这样他们更容易找到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薪资更高,也更偏向甲方。

在这次线上交流会中,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都反映我们的课程中没有培养他们如何去甲方做本地化业务,但我们的课程内容还是偏向乙方,与互联网公司的本地化国际化业务也有所脱节,现行的本地化教材也应相应更新,这与我自己的局限性有关,我们的企业师资还是太薄弱。

现在教育部要求只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才能在学校担任授课老师,这样企业专业只能以讲座的形式入校,或者在企业指导学生。因此,从学校角度还应当把视野放宽,联络更多有本地化和国际化业务需求的甲方,争取把学生送过去实习。

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毕业后去甲方工作,他们会带来更多的经验,所以这块儿依然要留给校友来补全。

另外,在校企合作中限制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费用,众所周知北语的学费非常非常低,我们一般请外面的专家来讲座,如果人家没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讲座费都很难批准。一些企业专家进学校是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没有费用支撑的话我自己都很难推动企业专家进校园,拉不下脸请人家来传经送道。不与企业建立联系,学生的视野局限,无法进入甲方或乙方实习,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除非学生天资聪颖,先被企业相中。

实名羡慕蒙特雷的高学费,有钱能办大事,但又实名不希望来读书的学生经济压力太大。
4. 校友效应初见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10222211号-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